找到相关内容1506篇,用时4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釋達觀著:随缘自在

    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: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菩提。须菩提!莫作是念: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菩提。  成佛须具备,无此圆满即未证得。  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菩提...釋達觀著:随缘自在  第五章 般若要解  《修行心法》  修行修心 离心则差  心是法体 法是心用  依教奉行 契入本心  善男女子 当发菩提  勤修学 ...

    釋達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5563704.html
  • 《华严经》思想略探

    释迦佛为应身佛,从而形成天台宗的三说。法相宗立自性、受用、变化说,以毗卢舍那为自性,卢舍那为受用,释迦为变化身,与天台宗的三说略有区别。华严宗则是依据《华严经》,认为毗卢遮那佛就是卢舍那佛,...,日见此渊府,诵之在心,将出传授,因兹流布。”①这是说龙树与大乘佛教经典的关系。此外《华严经传记》又引《西域传记》说,“龙树菩萨往龙宫,见此《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》,有本。上本有十三千大干世界微尘数偈...

    业露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4163790.html
  • 八识规矩颂释(別本)

    八识为染位所依。所云染者,是有漏义,性非纯净,有过失故,流转生死恒受苦故。诸大菩萨哀愍有情,发菩提心修大士行,于大劫渐次覆除烦恼所知二障种子,渐次证得四智,以智为依成大菩提,断染识故得大涅槃,是...无。何故上地既无五识,复有五根耶?为庄严,故根无缺。鼻舌二识,彼地云何?曰:鼻舌二识,唯初地有,以欲界段食有香味故。初禅以上,已离段食,复无香味,二识缺境,故不得生,唯欲界有。此言前五识中眼耳身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0863819.html
  • 《大乘大义章》浅析

    道断,心行处灭,无漏无为,无量无边,如涅桨相,是名法身。”   (4)、“菩萨得无生法忍,舍肉身,次受后身,名为法身。”   (5)、佛法。   前种其实...还是有所欠缺的。若讲佛身,则多是二分。如《大智度论》中只“有法性生身与随世间、真身与化身、法身与色身种相对应的提法。”而不像后世完整的、四说,如《成唯识论》所云,&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0963821.html
  • 《宗镜录》妙旨

      故台教云:“此五戒,亦是大乘法门,束此五戒,为乘。即对三无失、不护、三轮不思议化、密、轨、佛性、般若、涅盘、智、德等,无量法门。横竖无边际,与虚空法界等,亦是无尽藏法门...阿耨多罗菩提。   一. 永明延寿大师德行难思   宋永明延寿大师,莲宗第六祖,又是法眼宗三祖。自幼信佛,戒杀放生。 任税务官时,动用库银放生,被判死刑,面不改色,后被无罪释放。年三十依龙册寺翠岩...

    冯树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2363836.html
  • 1990年以来日本学界中国禅宗研究热点述评

    结合,同时从《七种礼法》与《文殊师利无相十礼》以及其他如来藏系经典中探讨本有的思想,最后提出《坛经》的无相戒是传授菩萨戒情形的记录。   冲本克己从禅宗灯史思想史的意义、《起信论》与禅宗、从安心...刖目   日本学界对中国禅宗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良好的学风,忽滑谷快天、松本文朗、宇井伯寿、铃木大拙、柳田圣山(称呼皆省略敬称)等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国际学者,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都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。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4963840.html
  • 禅的探索

    贯通?他曾于《坛经》中加以阐释,他说:  自性具 发明成四智 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 又说: 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 此之...本能。  、禅的敏锐说  敏锐不是神经质,也不是多疑的副产品,在这个人与事形成为问题的世界里,常人往往忽略了的,或者是深感无可奈何的,是一个思想敏锐、意念细腻的人,则经常能把握和发掘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4364005.html
  • 从三教造像的演进看儒释道的融合

    开窟龛造像,依儒释道顺序并列,第6号窟镌刻“孔子及十哲像”、第7号窟镌刻“佛龛”、第8号窟是“老君像”,窟龛型制相同,时代分别为宋元佑3年(1088)、末元丰5年(1082)、末元丰6年(1083)...和发展  从上述儒、佛、道三教造像源流来看,魏晋南北朝时期,三教融合的造像形式鲜为少见。据现存文献记载,较早的佛、儒合壁画像是南朝梁时张僧繇在江陵天皇寺柏堂画“卢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”。而敦图像则有...

    屈直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2164106.html
  • 读印顺大师《心经·讲记》—兼与王永元老居士商榷

    事实也是如此,人不是孤单地存在着,心也不是孤单单地存在着。心识的活动是以根(生理)、境(环境)的存在为条件的。佛是究竟圆满的,而非偏证偏得。佛有——法身、报、化身,证圣果者必须是、心与国土都...。  1 佛教的根本目的  佛教因众生而有,佛法之开演全在於众生苦难的解脱,「佛教就是要对这现实世间的苦难,予以彻底的解决印公说,波罗密多,即是「度一切苦厄』,「能除一切苦』。波罗密多,梵语的昔译...

    鋆 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51164276.html
  • 敦煌本《坛经》的佛经引述及其在慧能禅法中的意义

      令善知识于自色身见自法性有身佛。此  佛,从自性上生。  各于自身自性自度。何名自性自度?自色身中  邪见烦恼,愚痴迷妄,自有本觉性。  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。……自性不归,无所  依处。 ...在家皆可传授的菩萨戒,而是一种独特的戒法。据敦煌本《坛经》,慧能所授的“无相戒”包括四项内容:  引导信众认识(“见”)并归依自身“自性”本有的法身、化身、报身佛”;  发四弘誓愿,以正见于“自身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53064296.html